根据全国、全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按照《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着眼为促进科学发展,加快我市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转型、三个提升”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狠抓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留住等关键环节,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机制、鼓励创新、促进创业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干事创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着力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把人才用好用活,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统筹兼顾原则。坚持统筹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各个方面,有效整合人才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人才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市场配置原则。重视发挥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以用为本原则。坚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贯穿于人才发展始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事业平台,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才、才尽其用。
改革创新原则。围绕解决好发展中的人才制约问题,创新人才发展的理念、思路、举措,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体制和机制,增强人才工作活力与效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市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趋于合理、素质全面提高、能够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人才作用有效发挥,在重点领域形成比较明显的人才竞争优势。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人才竞争优势,成为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的人才聚集区。
人才规模不断壮大。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到2015年、2020年,由现在的6万人增加到8.5万人、10.9万人左右,分别增长41.7%和81.7%左右;到2020年,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高于14%。
人才素质大幅提升。到2015年和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达到20%和22%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和24%左右。
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各类人才分布、层次、类型等更加合理,各类人才队伍更加协调、均衡发展,能源、煤化工等主导产业和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高端、紧缺急需人才集聚明显,基本满足需要。人才结构性矛盾和积压浪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人才投入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设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财政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在财政收入正常增长的情况下,人才发展专项投入逐年增长。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得到健全,人才开发投入效益明显提高。
人才环境明显改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基本成熟,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和保障机制创新取得突破。人才干事创业平台更加广阔,人才政策更有竞争力,服务体系更加高效,生活条件更加优质,区域人才集聚能力明显增强。人才活力、效率、贡献率大幅度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着重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
1.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着眼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煤焦化、氯碱化工、建材、特色冶金、装备制造及延伸加工等产业发展要求,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职业素质较高、专业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和摸底,定期发布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引进目录,并做好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招考、招聘工作。加强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培养,大力实施教育、医疗卫生、政法、社会管理创新等社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开发。
2.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引进若干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领军人才,打造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成为自治区西部区域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流入区和特色人才高地。抓紧培养一批在能源资源开发转换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着力引进、培养各类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吸引区内外各类优秀人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其发展提供便利、高效的人才服务。
(二)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党政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懂经济会管理、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加大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重视选拔培养复合型领导人才,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完善干部培养教育机制,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提高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行政能力。认真落实《公务员法》,提高广大公务员政治素质和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探索建立能出能下的正常退出机制,疏通党政人才队伍的“出口”。到2020年,全市党政干部数量稳定在5000人左右,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党政人才队伍的80%以上。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和企业技术、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完善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到2015年和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8000人和1万人左右。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升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有利于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流动。加快培养引进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杰出人才,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我市集聚。结合建设好“中国书法城乌海”,着力引进培养书法高精尖人才,挖掘在兰亭、国展获奖书法家、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高尖书法人才到我市工作。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为我所用。改进科技评估和奖励方式,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建立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中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重视发挥离退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到2015年和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万和4万人左右。
4.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建立一支适应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依托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对外联合办学,力争到2015年,乌海市成为国家挂牌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筹划成立西部能源化工大学,将之打造成为西部地区能源、化工等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再学习中心。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与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建立PVC、电石、煤焦化、水泥、钢铁等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完善相关制度。鼓励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担任教师,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实现学校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双向互动。加大对“双师型”人才的资助力度,建立一支稳定、充足的“双师型”人才队伍。到2015年和2020年,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4万和5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8000人和1.2万人左右。
5.农区实用人才队伍。以提高实用技术为核心,以培养农区实用人才带头人及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在农业科技致富方面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能工巧匠、在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经营能人、在农业生产一线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生产能手。加强市区两级培训基地建设,大规模培训农区居民。充分发挥农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强化对农区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养,提高“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农区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等工程项目的培养质量与成效。加大城乡人才对口扶持力度,积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扶持农区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到2015年和2020年,农区实用人才总量达到400人和500人左右。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一支素质高、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强与各地高校合作,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建立贯穿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各阶段的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研究建立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标准,推行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创新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拓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岗位的领域和数量。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晋升、合理流动、表彰奖励及社会保障制度。到2015年和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500人和3000人以上。
三、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一)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人才意识和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的能力。健全各级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完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督促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人才工作听证会制度和重大决策专家顾问咨询制度。建立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党政人才工作部门联系企业等制度,推进人才工作联络服务点建设。
(二)改革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按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总体部署,重点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好有关政策规定。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激励和人才安全保障、人才权益保护、人才市场管理等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各个环节的人才政策措施。
(三)强化人才工作的考核机制。
要进一步强化对各区、各部门人才工作的考核力度。制定各区各部门人才状况评价办法。结合年度考核,对人才的待遇落实,引进、培养、使用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结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作为人才工作表彰奖励的主要依据。把各区各部门对企业服务情况,列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达不到规定分值的地区、部门,取消其年度考核评优资格。
(四)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实施“百所高等院校实习基地计划”,依托周边众多的能源和化工企业,争取100所高校的能源、化工、环保、机械等专业在乌海设立实习基地;实施“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计划”,在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态保护、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重点领域,实施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2000名左右的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乌海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推进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工程师研修基地和高校毕业生见习示范基地建设。
(五)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推行党政人才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方法。注重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制定各类人才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逐步完善以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标准的技能人才评价办法。
(六)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交流的政策措施。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研究制定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政策措施。完善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借助自治区区域人才合作平台,拓展与各类人才联系与合作的渠道,加强我市与发达地区的人才区域合作。深化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国家级科研院所、知名高等院校的合作,采取多种方式用好高端人才智力资源。
(七)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针对各方面优秀人才设定政府奖项,授予荣誉称号。加大对农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开发专项基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八)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积极培育和发展创业创新文化,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人文环境,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创新环境,造就有利于各类高素质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事业环境。广泛开展建设人才强市创先争优活动,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人才创新创业先进典型、重才爱才先进单位,使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得到鼓励、创新创业才能得到发挥、创新创业成果得到肯定、创新创业愿望得以实现,不断创造事业召唤人才、人才发展事业的良好氛围。
四、人才发展重大政策
(一)完善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政策。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优先保证对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制定出台《乌海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全市财政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并做到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逐年提高。各区要结合实际,出台相应人才工作资金保障办法,建立健全我市人才专项资金投入体系。各区的人才发展投入也要根据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提高。进一步完善加大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资助经费、引进人才专项经费、创新创业支持经费、产业基地及平台建设支持经费、人才市场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表彰激励经费等各项经费投入,逐步形成互相促进的政策体系。把握人才投入方向,主要用于实施人才发展重大工程、举办人才开发重点活动、建设人才创新创业重要载体、落实人才发展保障专项政策、优化人才发展整体环境。增强人才投入效益,完善政府人才投入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政府人才发展项目的跟踪评价制度。
(二)实施扶持人才创新创业政策。
制定出台《乌海市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和《乌海市高层次人才评定办法》、《乌海市人才住房保障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实用人才、留住和使用好现有人才方面取得实效。制定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保障政策。完善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创业贷款等业务规范发展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办法措施。制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人员、高层次人才在我市创新创业的激励保障办法。进一步落实《乌海市招聘紧缺急需专业研究生暂行办法》、《乌海市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优惠政策》,完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优惠政策。
(三)建设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制定《各部门服务人才工作的办法》,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探索多种组织形式,为人才创业提供个性化、一站式服务的政策措施。创新提供人才公共服务的方式,大力开发公共服务产品,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办事“窗口”,简化人才创业发展、资格评价等方面的审批程序,重点解决创业项目选择、公司项目申报、办公场地、注册登记、投融资、市场开发等各类问题,为人才提供全程、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实施规范有效的分配和奖励政策。
建立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产权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向领军和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倾斜的分配政策。整合人才奖项,规范人才奖励,制定人才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成立评审推荐委员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评标准和评审推荐程序,重点设立“乌海市杰出人才奖”、“乌海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奖”、“乌海市优秀高技能人才奖”、“乌海市服务人才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奖”等奖项,扩大奖励范围,提升奖励规格,增加奖励额度,强化宣传表彰。指导各区、各职能部门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开展各具特色的人才奖励活动,形成全市分层次、制度化、有力度的人才奖励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积极做好国家和自治区各类人才推荐参评工作,落实配套奖励资助,充分发挥人才激励的综合效应。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研究制定各项目标任务计划的分解落实方案,建立年度任务检查评估制度和方法,提出改进措施。建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
(二)建立健全规划体系。
各区要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人才发展规划,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目标和发展重点,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重大问题入手,编制重点领域人才专项规划,基层企事业单位要围绕行业发展趋势,超前谋划编制本行业人才发展计划,着力构建上下联动、左右衔接、责任明确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良好环境。
营造实施《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讲座、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宣传《规划纲要》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及时报道各地各行业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人才发展、参与人才发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夯实人才工作基础。
开展人才工作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建立完善人才资源年度调查统计制度、人才预测预警制度、人才资源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创建完备的人才信用档案。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成立人才研究会和人才联谊会。加大培训力度,打造热爱人才工作、专业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高素质专兼职人才工作队伍。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电话:0473-2999829
蒙ICP备11001578号-2
蒙公网安备 15030202000164号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email:djzx9829@126.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