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海南区:鼓起钱袋子 过上好日子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02  

分享到:


海南区建档立卡贫困居民的收入报表里看出了大变化。


早在2015年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还只有4240元,2018年就增至11761元;2019年更是达到了18055元,比2015年增长325.8%,贫困率由2015年底的3.1%降为0。



海南区巴音陶亥镇村民靠发展养殖业增收致富。(石历增 摄)


收入这样大幅度提升,不但让贫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也让海南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成绩单十分可观。近年来,海南区深挖贫困根源,琢磨解决办法,志智双扶,扎实开展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给贫困群众创造脱贫致富的条件,打造了致富增收的“海南样本”,让“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有保障。



推出扶贫金点子

志智双扶换脑子


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上不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因病,有的因残,有的因为缺少技术、资金、劳动力,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想要精准扶贫,就要挖出贫困原因的根结所在。


在全区552户贫困群众中,因病因残致贫贫困户虽然占了87.9%,但就劳动能力来看,具备普通劳动能力的占46.8%,弱劳动能力或半劳动能力的占24.9%,无劳动能力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28.3%。


实现脱贫增收,除了政策保障外,要激励具备劳动能力和半劳动能力的人群自我发展。扶贫先扶志,改进帮扶模式和收益分配方式,培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激发其脱贫致富主体意识,就是海南区的诀窍所在。


建档立卡贫困户徐凤义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徐凤义家住拉僧庙镇曙光村,年轻时由于意外造成身体残疾,从此性格变得孤僻暴躁,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为了帮他重树信心,扶贫干部不介意他的冷脸,多次上门说服动员,渐渐地,徐凤义温和了起来。当扶贫干部帮他申请到贷款开办起化肥籽种店后,他的思想出现了彻底转变:“过去是咱想不通,总觉得身体不行啥都不行,现在一看,我这点问题算啥呀,政策这么好,咱得朝前看才行。”改变后的徐凤义让邻居们啧啧称赞,不但自食其力,还成了村志愿服务队的主力队员。疫情期间,他主动向防疫一线捐款,自费给防疫站点赠送慰问品;村里的饮用水工程改造时,又主动承担起工程队和村民的联络工作。


家住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的王金柱也是如此。王金柱过去是村里有名的懒人,因为患病不能外出打工,便常常酗酒,日子过得十分艰难。2016年,王金柱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发现他有养殖技术时,扶贫干部立刻帮他联系扶贫单位援助了10头猪仔,并援建一个圈舍,王金柱高高高兴在肉价最贵的时候搞起了养殖。再加上种地收成和妻子王雄姿打工的工资,家庭年收入一下从每年三四千元翻到了10万多元。


“这就是换脑子的结果。”曙光村第一书记褚建利说,“能从思想上有所转变,主动配合扶贫干部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才是稳定脱贫奔小康的基础。”


牵住产业牛鼻子

铺平就业好路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记者来到张永岗家的时候,他正忙着伺候满圈的牛羊。羊儿吃得膘肥体壮,张永岗脸上也露出笑容。


56岁的张永岗家住渡口村四道泉村民小组,由于身体残疾,妻子又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家里的日子一直紧巴巴的,夫妻俩主要靠低保生活。2017年,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张永岗从河套村镇银行贷款30万元,又从邮政储蓄银行贷了5万,发展起了养驴业。30万贷款可以免息3年,5万贷款又有政府贴息,张永岗的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起初,他只购置了38头驴,到2019年底就扩大到74头。毛驴浑身都是宝,加之市场价格好,张永岗一家一下就翻了身,之前人均年收入几千块钱,2019年增到21000多元。2020年,张永岗敏锐地察觉到驴市行情的变化,对自家的产业规模做了转型,销售了一部分驴,又养了10头牛、5头猪和100多只羊,加上30亩耕地,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家住曙光村雀尔沟村民小组的黄六小也是如此。黄六小的妻子有残疾,女儿尚未成年,全家人只靠6亩地维持生活,家庭年总收入不足9000元。为了帮助黄六小改善生活,扶贫干部任洁鼓励他用玉米秸秆发展养殖业,并亲自请技术专家上门指导。当黄六小顺利养起17只羊30多只鸡后,任洁又帮他寻找销售渠道,这样每年家庭收入都能增加6000多元。


通过产业扶贫,激发内生动力,许多脱贫户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家庭长久发展的产业,无论是种植几亩葡萄,还是养牛、养驴、养羊,都能通过掌握技术,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除了发展产业,铺平就业之路也是海南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方式。前文提到的王雄姿就是一例。丈夫王金柱在家养猪,王雄姿就在村里安排的公益岗上班,每天先去镇政府干保洁,再到镇政府餐厅做饭帮厨,每个月有几千块的稳定收入。


赛汗乌素村居民白玉娃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4年前她到阳光田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做起了保洁员,在家门口就业,不但能照顾家庭,每月还有近3000元的工资。除了白玉娃,还有4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居民在阳光田宇公司实现长期就业,每人每年靠就业增收2万元以上。这家公司还为全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临时用工政策,每年务工15天,就给予3000元的工资;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有类似的岗位,贫困群众入园工作,每人每天能拿到100至150元,每年雇佣人员都能达到50人以上;保元农业开发公司每年都能提供工作岗位50多个,只要有劳动能力就能安排工作。杨永峰虽有残疾但是会开车,被保元公司聘请当司机,2018年通过就业增收15000元。


利用公益岗位助力脱贫攻坚,既可免除直接给钱给物、培养懒人习气的弊端,让农区居民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自主脱贫,又可在农区开发出一定的就业岗位,灵活照顾弱势群体,给贫困群体增收奠定稳定基础。


端稳金融宝盆子

致富增收壮胆子


金融扶贫向来是支持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只要有发展产业的决心,有自主劳动的能力,因为资金不到位而产生的问题,金融“宝盆”都能解决。


巴音陶亥镇东兴村的建档立卡户白世兵有养殖的技术,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想到贷款就是“背债”,他又鼓不起这样的勇气。正当为难时,邮蓄银行海南支行的信贷员主动找上门来了。信贷员鼓励他申请政府贴息贷款,白世兵很顺利申请到5万元,买了两头牛和几只羊;随着牛羊不断繁殖,白世兵早早地就还上了贷款。“以前总是没胆量借银行的钱,觉得借贷就是背债,万一赔了利息都还不上,现在有好政策帮忙,胆子也大起来了。”白世兵告诉记者,今年他还打算继续贷款买猪崽,丰富一下养殖品种。


同村居民李世清更是深感金融“宝盆”的力量。2016年脱贫后,李世清多次申请扶贫贷款发展养殖业,家里的牛羊数量越来越多,生活有了很大起色。“扶贫贷款利息由政府全额补贴,银行的工作人员还提供上门服务,我一点后顾之忧都没了。”李世清说。


鼓起群众钱袋子

创造灿烂好日子


钱袋子鼓了,好日子自然就来了。几年来,海南区努力把贫困群众增收作为目标,下大力气稳定脱贫攻坚战果。


依托各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新增就业、企业带动等形式,帮助农区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目前,培育市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5个,通过统筹推进金融、产业等优质扶贫项目,带动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户增收2000至5000元。


实施普惠式和菜单式产业扶贫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积极性。近年来,海南区累计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867户次,发放补贴资金140万元;20名产业扶贫指导员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种植养殖技术现场指导培训240户次。2019年,海南区通过产业政策帮扶实现稳定脱贫24户59人,未发生致贫或返贫人员,建档立卡人口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达16890元,同比增长43.3%。


根据各村的产业特点和企业用工要求,广泛开展创业、技能和岗位培训,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提供服务。2016年以来,海南区开展就业和种养殖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建档立卡人口799人次。


积极落实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免担保、免抵押、贴息等六项政策,帮助引导有创业发展意愿而缺乏启动资金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加入专业合作社、开发特色产业等形式自主发展和创业。2016年以来,海南区共为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提供贴息贷款629万元。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电话:0473-2999829
蒙ICP备11001578号-2 蒙公网安备 15030202000164号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email:djzx9829@126.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