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乌海市卫健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医护工作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临危不惧、逆行出征,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搏斗,以冲锋者的姿态、掩护者的身份,全力保护群众健康。
乌海市传染病院被指定为我市救治定点医院,院党支部在1月23日“主题党日”吹响抗击疫情的冲锋号,1月26日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在鲜红的党旗下签下“请战书”,用实际行动诠释使命和担当,为市民健康撑起了安全屏障。
当万家灯火笼罩这座城市时,有这样一群人,即使是离家咫尺,他们仍无法回家与至亲吃顿团圆饭,他们用一腔孤勇诠释一名医者的铁肩道义。从1月31日晚11点30分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战“疫”打响时,全院就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就像演练千百次一样,医疗救治组、检验组、疫情报告组、预警防控组、感控消杀组、后勤保障组、信息宣传组紧张有序的开启“24+12”小时工作模式,同时,全院隔离。
由支部组织委员、副院长冯海燕,党员丛里龙、李吉东等14人的救治医护队集结完毕。他们平日都战斗在救死扶伤的一线,是各个科室中的翘楚,但是对于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却相对有些陌生,面对病人他们轻车熟路,但面对病毒,他们也是“第一次”,她们却用坚定的行动,共同托起了生命的希望。
“感谢大家尽心尽力救治和倾情付出,感谢给我的支持和鼓励”,当接过元宵佳节医院为她送上一碗热乎乎的汤圆,患者激动地说。经过8天的治疗,我市首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情绪状态良好。
首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压力也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救治医护团队在对患者进行正常救治的同时,护士长王俊玲经常与患者谈心进行心理疏导,护士们还经常给患者送水果,在这份浓浓的仁心和专业职业素养的“浇灌”下,托起了患者康复的希望。
冯海燕说“既然扛起这个大旗,我们就要担起这份责任”,丛里龙说“只有以后再找时间多陪陪家人了,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全力抗击疫情,努力救治的每一例患者令群众安心”。
“进入病房要像个太空人一般的武装...”25岁最年轻的护士陈旭洋溢着轻松的笑容说道。隔离衣,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橡胶手套……这个过程就需要十多分钟。穿着防护装备又笨拙又不透气,不出半个小时,就已浑身湿透。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为了不耽误工作,减少穿脱防护服造成的浪费,她们甚至穿上了纸尿裤。在隔离防护口罩、防护服都非常闷和紧的情况下,她们还是那般熟练的操作,抽血扎针也是一针见血,平日千百次训练,只为此时不让患者再受一丝辛苦。5名平均只有28岁的护士,每天一班五六个小时下来,没有喝水、吃东西、上厕所....长时间穿着防护装备,脸会被压出勒痕,耳朵也是生疼,实在太憋闷了...但是到自己下一个班儿时,她又默默地穿上了装备,没说过一句怨言。他们用专业与责任架起爱的桥梁。
在隔离病区工作,是对体力、心理和意志的巨大挑战,这里没有清洁工,医护人员在完成各项治疗、护理、消毒杀菌的工作,还要完成保洁工作。
“其实,这不只是我们的战斗,大家都在努力,我们也没有战胜不了的疫情!”李吉东说,虽然身在隔离区,但是他们并不孤单,因为在他们身后是全院的协同作战。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信蕊,多次看望慰问了解情况询问困难,虽然不能走进隔离区,却总是一遍遍叮嘱“你们身处抗击疫病的最前沿,一定要加强自身防护,注意劳逸结合,确保自身安全......”
“今天体温多少度?饭吃的怎么样?牛奶喝了吗?精神状态呢?...”院长孙华夜半时分还殷殷嘱托。“小陈旭年轻,应该多吃,给她多盛点...”“丛里龙、李吉东、刘军爱吃肉,再加两块...”“王俊玲这几天嗓子都哑了,给她带碗汤...”支部书记路秀瑾,每天都要亲自为他们准备盒饭。
天合谷公司送来3000斤挂面,10袋米,5袋面,4件油;顶新公益基金会送来方便面50箱;永利达医疗器械送来3只羊;国药控股乌海有限公司送来方便面4箱、火腿肠2箱、隔离衣20件、防护服10件;患者张鹏宇送来牛奶4箱...有了八方支援,就不再是孤军奋战。
这里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被大家视为最危险的之所;这里是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也是点燃生命希望的地方;这里是被隔离的最严密的之处,患者隔着厚厚的防护服,依然能感受到医务人员双手的力量,眼神的温暖。这些“逆行者”把危险留给自己,用心守护人民健康,他们义无反顾地践行医者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初心和使命,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温暖”着这个城市!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电话:0473-2991634
蒙ICP备11001578号-2
蒙公网安备 15030202000164号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email:djzx9829@126.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