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两学一做>>课件辅导  

自我净化提升修养,做合格党员

作者:   来源:   时间:2016-06-06

自我净化提升修养,做合格党员

海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机关支部书记  王雪莲

提升共产党员修养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重温经典,让我们不忘历史,从中受到教育与熏陶。今天我们引经据典,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辖区实际,交流如何提升共产党员的修养,做一名“四讲四有”的合格共产党员。

1939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延安马列学院就加强党员修养问题做讲演,形成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芒的重要文献,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76年后的今天,重温这篇著作,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性修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和举措,更加有力地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好充分准备。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全面阐述共产党员在理想信念、思想理论、道德品质、组织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的修养问题。它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强调共产党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世界观,阐述了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第二,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加强各个方面的修养,而“思想意识上的修养”是“一切其他修养的基础”。

   第三,将儒家“修养”概念引入党建领域,提出共产党员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修养”出自于孟子的“修身以养性”。

第四,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要“发扬和提高无产阶级的正气,克服一切邪气”。刘少奇同志反复强调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纯洁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对一个党员的重要性,要求党员坚持自内反省和外在监督相统一。

今天我们之所以重温经典,是因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76年后的今天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很多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同志都曾回忆说:“一想起少奇同志,就会想起我们曾经熟读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是一本深入共产党员之心的书。我们这一代谁没受过他的熏陶和教育。”

在和平建设年代,《论共产党员修养》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刘少奇同志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写照。

习近平同志在2007年5月撰写的《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八方面的良好风气》中指出:刘少奇同志曾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慎独是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必须表里如一地按照党的要求去做。在党组织和群众监督的情况下,能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做好工作;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人约束的情况下,在八小时之外无人知晓、无人问津的环境里在可能做坏事的条件下,也要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独善其身,临深履薄,坚决按照党纪政纪条规和道德准则约束自己的思与行,随时戒备不良的思想和念头,按照党的要处己、处人、处事,保持高尚的气节和纯洁的心灵。

许多事实表明,一些共产党员不廉洁自律、犯了错误,往往是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注意。有的人与领导、群众在一起时,恭恭敬敬,循规蹈矩,说话‚滴水不漏,头顶闪烁着荣誉的光环,讲话、作报告均不乏信念、廉洁之语;背着领导和群众时,在别人注意不到的场合,又是一副面孔:放纵自我,举止轻狂,说话随便,心浮气躁,营造个人‚社交圈‚生活圈,搞亲亲疏疏,用公款吃喝玩乐,把低俗当有趣,视堕落为享受。他们抱有一种侥幸心理,所做之事反正不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保险系数比较大,无人知道。由此,我们将结合当前工作和生活,共同探讨和交流共产党员的修养,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几点:

一、谈学习

发展无止境,学习无止境。 人们都希望有点气质,却往往寻错了路径。有常言“人靠衣装马靠鞍”,于是不少人就倾力在形式与外表上倒饬。这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形象与印象,但终究是漂亮而不美丽,夸饰而不典雅,奢华而不高贵,离那种卓然超凡的气度相距甚远。

气质这种东西,的确难于捉摸,不易表达,却是真实存在。一个人有没有气质,及其高、下、粝、绮,往往一眼便能看得出来,立马就能感觉得到。原因就在于,气质既是外象表现,更是内在禀赋,可以说是外在与内在的统一,形表与学养的统一,心愫与理智的统一,情境与灵韵的统一。而其外象,又总是由其内蕴起作用。有什么样的内蕴,就有什么样的外在形象。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文化的涵养与浸润,气度自是不凡。确然,文化能够祛除俗靡,砥砺粗质,赋予人以内在能量与精神资源,使人变得睿智、高洁而儒雅。而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丰赡的知识蕴寓和卓越的社会实践达到合理对接与有效融会时,气质就显其高雅超凡。

气度的养成,固然也取决于阅历、心性等因子,但从根本上来说,始终都以文化为根脉与源泉。即便是在商品社会里,在市场经济中,物欲和金钱也丝毫不能撼动这一铁律。日本近代实业之父涩泽荣一,将其经营策略和成功之道归纳为“论语加算盘”,另一位被誉为日本现代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则反复强调其经营哲学的重要来源正是中国的儒家伦理。如此重视和实践商道的文化内蕴,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文化支配和驭动下的物益与市利,才能彰显公平、良知与正义,并因此而铸成经营者们的高尚人格与儒雅气质,去其俗气与戾气。

很多时候,文化的内蕴越是深厚,人的气质越是趋于内敛,则往往会褪尽绚烂春华,返璞归真。前不久故去的邵逸夫先生,生前留给世人的表面印象,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而勤谨的商人,但其内里却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大世界。从他的影视帝国,到遍布内地的“逸夫楼”,再到他一生拼搏中都始终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媚俗、不懈怠,天天都是黎明即起,深夜入眠,每天只睡5小时的奋发与勤谨,其气度所带给人们的魅力感受,又岂是那些炫富竞奢的土豪俗吏们所能比拟的?

宋代的理学大师张载讲“为学大益,在自变化气质”。对于共产党员而言,以学习求变,以文化养气,方能形成其不凡气度。见事情突发而乱了方寸,面对金钱美色诱惑而不能自持,以为讲排场、比阔气、铺张奢靡就有气场,归根到底就在于不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养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共产党员好学善学,勤于思考与实践,则临大事有静气,临急事自从容,遇诱惑、纷乱、繁复而有定力,其气度自是不凡

二、谈信仰

   先哲有言,“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的力量”。心中装满鬼神,苍生置于何处?没有为民情怀,难有正确信仰。忙碌纷扰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忽视了信念信仰问题,甚至认为信仰太不着边际,这其中不乏一些党员干部。然而,失去信念信仰的支撑,有的人变得迷茫,有的人虚度光阴,有的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催人奋进的动力。

   翻开历史,有这样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对信仰的忠诚是爷爷留下的最大财富”,红色情报员钱壮飞的孙子钱泓这样说。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可宝贵的财富,它指引着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

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岂止是金山银山。“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发动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

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革命时期,信仰是带头种菜纺线,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建设时期,信仰是身先士卒战风沙斗盐碱,是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改革年代,信仰是锐意创新,不惧毁誉不为财;是青春励志,用心坚守在基层;是奉献到老,退休而不褪色。“活着就该多做事”,北川民政局长王洪发一语中的。

   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李大钊信仰怀胸,“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殷夫视反动派的爵禄为“薄纸糊成的高帽”,为革命信仰不惜兄弟割袍、舍生取义。虽然“抵御诱惑有时比打仗还难”,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却至今葆守“为人民”“拒腐蚀”的英雄本色……

   毋庸讳言,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利益至上成为一些人的生存哲学,物质欲望正在侵蚀着信仰的根基。一些党员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繁忙的工作就有了目标,人生的奋斗就有了意义。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陕北窑洞的兴国之光到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更是一种护佑我们到达彼岸的精神力量。坚守信仰,我们将战无不胜。

共产党员要坚守党的信仰,这是执政的“主心骨”。

人生就像一首歌,歌词与旋律要由个人谱写。虽人在旅途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既可能顺风顺水,也可能艰难坎坷,但不管环境与条件如何让变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无私奉献永远是我们的必修课。

    三、谈诱惑

   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诱惑就在身边,只需一个缺口,你便会对抛来的的“诱饵”甘之如饴,直至不能自拔。

   明代曹鼐,年轻时曾在地方为吏。有次押送一名女犯,途中夜宿破庙。女犯天生貌美,顾盼间令其心动。为了提醒自己抵住诱惑,他不断在纸上写下“曹鼐不可”,整整一写了烧,烧了写,以此律己直到天亮。此后在仕途上,曹鼐常以这四字严格自律,终成一代名相。

  战国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最喜吃鱼。人们争相买鱼送他,公仪休却坚辞不受。弟子问何故,公仪休说,收了人家的鱼就要按人家的意思办事,难免违反国家法纪,如果我被免职了还能吃上鱼吗?不收人家的鱼就不会被免职,这样就能“长自给鱼”。

两则古代故事,虽年代久远,读来却仍令人深思。一者抵制美色,一者拒绝贿赂,都源自于律己以严,也都因此而得平安风顺。这深刻启示人们,对自己从严要求,不仅是做人做官的本分,也是平安生活的保障。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无论谋事还是创业,行得正,才能走得稳;要求严,方能干成事。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道理正在于此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若求得走正道、有作为,慎独、自律很重要。探究一些落马者的腐败轨迹,直可追其入仕之初。缺乏自律,或要求很宽松,对一些微小之贿并不警觉,其结果就是“针尖大的眼进斗大的风”,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古人有诗说得好,“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饶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唐代贤相陆贽的话更引人思考:“贿道一开,辗转滋甚,鞋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惟有敬慎戒惧,在微末上堵住漏洞,才会一辈子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

应看到,共产党员身处纷繁复杂的世界,面临权钱色利诸方面的诱惑,不仅繁多,而且经常。抵御各种诱惑,一如逆水行舟,若不能以严守道、以严凝神、以严聚气,放低了境界追求,放宽了用权边界,放松了约束标准,难免就“一篙松劲退千寻”。受贿成习的倪俊雄,在基层也曾是典型的青年励志楷模。伸手接钱的柳本贤,20多年未有多拿过国家一分。诸多事实表明,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并不难,怕的是居官日久,不再严字当头,而生骄气、惰气、官气、暮气,各种腐败微生物乘机入侵,以致病入膏肓,焉得善终?倘若能以“严”为戒,始终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修身、用权、律己,又岂会难敌诱惑、折戟沉沙?

   古代官吏尚且懂得祸莫肇于放纵,作为共产党员更应懂得,“为官一任”,不仅要“造福一方”,还要“清风一路”,才能“一生无悔”。守得一个严字,外无愧于人,内无愧于心,才能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具备自我约束机制:将对信仰的坚定和对人民的热爱,化为心中的敬畏,时时自省自警,持之以恒。“抗拒诱惑吧,那样你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做出崇高的事情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句话,可成为广大共产党员共勉的格言。

    四、谈名利

   名利这东西,就像鸟之爱惜羽毛,人生难以漠视与回避,更难以全然超脱。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追求,对待名利又有轩轾之别。

  正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到白居易“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再到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名贤高士“寂寞”于名利,却怡然于散淡生活。“谷穗越肥大,就越低着头。”今天的一些大家,在名利面前的持守,同样为人敬仰。20世纪8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锺书讲学,待遇极为丰厚,却遭钱拒绝,原在他不为利去。季羡林曾辞谢“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意在不为名累。

  普通人之于名利,未必有名人贤士的境界,亦不必苛责求全,但至少也当知追求名利过犹不及的道理,懂得“善不由外来,名不可虚作”。设若求之过切,逐之近极,则必然陡生事端,终而愧悔无及。传说恺撒大帝临终时告诉侍者:“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恺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说白了,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乍看惊富贵,凝视即云烟”,时光流逝,惟真心真情不变,惟平淡平常为真。明了这一点,生活别具一种幸福的美感,是谓知足而常乐。

然而,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一旦名利观扭曲,轻则毁了自己,重则误国误民,诚非小事。不少于改革建设有功者,正是因为过不了名利这一关,而最终滑入犯罪深渊。一位落马者刑前就曾追悔说:“贪图功名利禄是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以,共产党员不应以“自己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进行自我辩解,既身在其位,手掌其权,就当以正确的“名利观”为底线而自守,当见淡对名利者而思齐,当见追名逐利之辈而自省,以砥砺自己的“名利观”,使一生不毁其守、不舍其求。

    这是半个世纪前的老故事,但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唏嘘: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长叶挺不幸被俘。国民党当局想拉拢这位北伐名将,提出委任他为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当时第三战区管辖苏、浙、皖、赣、闽五省,坐拥数十万大军。面对诱惑,叶挺断然拒绝,宁为阶下囚,不为邪恶势力的座上宾。这种气节,印证了叶挺的一贯信念:“富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有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杜甫有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在传统文化的价值排序中,义比利更具道德优先性,理想的人生不能为了荣华富贵而践踏仁义道德,在物质利益之上,更应注重道德修炼。这是古人“义利之辨”的价值起点,在今天仍然烛照我们前行。

诚然,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义,岂能把利益和金钱放在最先位置,甚至为了利益可以牺牲原则、为了富贵可以突破底线、为了享受可以不顾道德?对领导干部而言,尤其应该摆正义与利的关系,可以追求个人的合法权益,但不可以有自己的灰色私利,更不能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理当做到破除私心、成全公义。这是共产党员应该秉持的义利观,也是中央领导一再强调“为官发财应该两道”的深意所在。

  宋朝大学问家司马光说过:“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贪污腐败之所以禁而难绝,作风积弊之所以顽固反复,制度设计的漏洞、监督约束的缺席固然是重要方面,但义利观混乱导致的价值崩塌、底线失守,则是内在原因。反对“四风”本为直指积弊、斩断特权,一些人却痛心于隐性福利的丧失,私利的魅影清晰可辨;简政放权本为提高政府效率、激发社会活力,一些部门却认为是动了自己的奶酪,私利的蛊惑蠢蠢欲动。这都说明,制度运行需要心理基础,只有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才能从内心深处遵守法律,让权力主动钻进制度的笼子。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高歌猛进、社会财富不断积累。有人甚至片面地认为,消费主义成为畅行无阻的价值准则,物质利益更是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中,拿出“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勇气,具备“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胸襟,保持“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作风,才能不断补足精神的钙质、吸收思想的营养,进而涵养正确的义利观,抵御私利的诱惑。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对共产党员来说,不怕物质诱惑多么炽烈,就怕内心自律溃败;不怕监督存在留白,就怕不能战胜“心魔”。处在义利之间的共产党员,尤须慎思之,明辨之。

 五、谈爱好

  “是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爱好会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人的追求与品格。共产党员是需要在积极的兴趣爱好中缓解工作压力、强健体魄、涵养精神的。共产党员追求兴趣特长,应该发扬高雅、舍弃低俗,以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文明高尚的业余生活,充实精神世界,从而培养优秀的人格人品。

   专访中,习近平谈到自己的爱好,“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位眼睛中有思想光芒的大国领导人,都读过哪些书,怎么看待读书?  

爱读书。“一物不知……便求知若渴”

  习近平不是第一次谈爱好。2013年3月19日,他履新国家主席不久,首访前夕,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这位“体育爱好者”谈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习近平爱读书至少可推溯到1969年。那年他16岁,在黄土高坡上,开始知青生涯,读书不辍。“爱看书”、“好学”,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他们记得,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

  40余年后,已是国家主席的习近平,用自身经历激励新时代青年。2013年青年节,他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不止书,习近平还与图书馆、书展有缘。2013年3月30日,习近平在刚果共和国,出席恩古瓦比大学图书馆启用和中国馆揭牌仪式。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一起出席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式,并致辞说:正是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才让不同国度的人们知道了中国的孔子、德国的歌德、英国的莎士比亚。

  读何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在索契接受专访,习近平提到,“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2004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一次专题学习会上的中心发言中,提到美籍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传统的工业文明,使人变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单纯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动物,这种物质性压迫下的人,是一种变形与异化的人。”

   中国现代文学,也是其关注领域。在回忆作家贾大山的《忆大山》一文中,习近平谈到贾大山的小说《取经》,并说“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论读书。“共产党员要善读书”。读书好处多。习近平谈到,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鼓励共产党员读书,“共产党员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2006年2月1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谈《多读书,修政德》。他说,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广大共产党员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说,“我讲三个观点:一是共产党员要爱读书,二是共产党员要读好书,三是共产党员要善读书。”系统阐释了对读书的观点。

读书是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习近平指出,共产党员的读书原则和读书范围,那就是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习近平认为,共产党员普遍应当读三个方面的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做好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六、克服“半坡”现象

   中国有句古话,“行百里者半九十”;古希腊神话里有个西西弗斯,石头每每未推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这说的都是一个道理,越接近成功就越难,要懂得坚持,不能到紧要关头就泄气、后退。

   抓工作、促发展也是这样。有的人因为某些因素阻碍,工作往往推到一半时就泄气了,“熄火”了,陷入停滞,甚至迅速滑到谷底。挨过一段时间,又重新点火,开始加油,由此循环往复,工作走不出困境、发展达不到预期。是谓“半坡”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半坡”现象,不当“西西弗斯”呢?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是君子之勇,亦即定力。克服“半坡”现象,首先需要这种定力。原因在于,我们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期,受到的干扰和诱惑多。而在艰辛的努力中,往往也会有利益上的分寸得失、荣誉上的一时疏离。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就容易分心分神,让该做的事“烂尾”。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镇定执着于要做的事,有此定力,事业就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动力显然是干工作的基本“能源”,但很多人面临的问题是,动力从哪里来?爱因斯坦说:“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的背后动力。”这说出了动力的最初本源。外在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乃至奖惩的制度机制,固然是增续动力的必要条件,但从根本上说,动力来自于内心,来自于自己的那种本真的感情和愿望。如果每个人都能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有一种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成就感,那么所释放的动力往往是无穷的,再大的苦也不会叫苦,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古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曾因六次被入侵之敌打败而失去信心。他偶然看见一只蜘蛛想把一根丝缠到对面墙上去,六次都没有成功,但第七次达到目的。他由此兴奋地跳起来叫道:“我也要来第七次!”最终他组织部队把敌人赶出了苏格兰。古今中外,类似这种坚持的故事不绝于书,表明成就一番事业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和挑战。当此之际,有没有毅力,有没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功夫,就是胜负成败的关键。很多时候,也就是紧要关头的“关键五分钟”,咬咬牙就挺过去了,顶不住就会回到原点。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干工作往往是合众人之力才成一事,如果都变成单打独斗,甚至相互掣肘乃至拆台,事情就很难干得成。一些“半坡”现象的出现,常常就是因为工作推进中,同事不同力,同舟不共济,甚至有局部私利作祟,造成步调不一,孤军奋战,力量内耗。单个看,风风火火;整体看,松松散散。一时看,轰轰烈烈;长时看,撞撞跌跌。工作环节经常掉链,工作步子经常搞乱。无论是干工作,还是谋发展,如何形成合力,避免力量内耗,还真是一道需要常解的课题。

工作起步易,功到“半坡”难。但有此不变的定力、不竭的动力、不屈的毅力、不散的合力,才能持续发力,攀上坡头,看尽无限风光在险峰。

    综上所述,共产党员应对小节、小事有清醒、深刻的认识,抓大而不放小,顾大局且修小节,不仅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自己,而且在日常生活小事与细节上也不做任何过格的事情在心理上把权力视为义务,在生活上保持和群众一样的清淡心态,尤其在金钱、物质享用上有意识地克制自己,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决不做对不起党组织、对不起自己政治生命、有悖于自己身份和常理的事。这样坚持下去,积以时,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断巩固强化,就会增强抵御错误东西侵蚀的能力,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

   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必须不断地警醒自己,通过自我学习、实践、改造的过程,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坚持理想信念和追求,扎扎实实地努力工作,共产党人只有具备多方面的修养,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保持先进性,经受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的考验,才能为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主办    备案:蒙ICP备05000407号    邮编:016000    电话:0473-29998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